按照会议安排,简要通报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有关情况。
一、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
今年以来,全市经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、市政府关于“产业强市、工业带动”的决策部署,全力推动工业创新发展、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,工业增速逐步回升,经济效益明显好转,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实现一季度良好开局。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特点:
一是工业生产稳中向好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74%,增幅连续6个月环比提高,列全省第9位,增速比全省、全国分别高出0.23和0.94个百分点。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,有33个保持增长,增长面达89.2%,比去年同期提高5.4个百分点。其中,仪器仪表制造业(17.5%)等20个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4.5亿元,同比增长10.1%;实现利税152.1亿元,同比增长8.8%;实现利润106.8亿元,同比增长9.6%;三项指标增幅同比分别提高4、3.8和5.8个百分点。
二是工业用电大幅增长。全市累计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.81%,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.09个百分点,列全省第3位,位次比去年同期前进6位(其中,3月当月全市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1.15%,比去年同期提高8.81个百分点,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.4个百分点。)。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3.81%,拉动全市工业用电增长10个百分点。分行业看,供电部门统计的27个工业行业中,有23个实现增长,增长面达85.2%。其中,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(44.33%)等13个行业用电增幅超过10%。分区市看,7个区市累计工业用电全部实现增长,其中临港区(24.14%)和文登区(22.5%)2个区市增幅超过20%。
三是重点行业、骨干企业运行良好。从重点产业集群看,七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0.2亿元,同比增长10.2%。其中,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增长较快,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3.5亿元,同比增长11.8%,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.7个百分点。从重点企业看,重点监测的100户骨干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.7亿元,同比增长8.3%。其中,威高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亿元,增长8.7%;三星电子17.1亿元,增长24%。重点监测的100户成长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.2亿元,同比增长15.6%。其中,威高骨科、卡尔电气等31家企业增速超过30%。
四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。全市在建工业项目728项,总投资2922.88亿元,一季度完成投资206.19亿元,同比增长5.9%。其中:技术改造项目335项,完成投资109.46亿元,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8.69%,高于全省4.27个百分点。重点推进的118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开工率达87%,完成投资54亿元,占计划总投资的25%。
五是工业品出口快速增长。全市工业品进出口总额308亿元,同比增长56.3%,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4.3个百分点;其中,出口总额173.4亿元,同比增长38.1%,高出去年同期30.5个百分点。10大出口产品中有9种同比增长,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(71.2%)等7种产品的出口增幅均在20%以上;出口产品中仅有渔具(-2.9%)出口增幅小幅回落。
二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
总的看,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明显,但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一是增支减利因素增多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10.6%,高于收入增幅0.5个百分点,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85.97%。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(PPI)看,一季度我市同比上涨4.1%,低于全省2.5个百分点,低于全国3.3个百分点。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等成本上涨较快,增加了企业成本,压缩了利润空间。以轮胎行业为例,一季度天然胶价格较2016年四季度上涨26%、顺丁胶上涨36%,再加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,导致成山集团(55%)、三角集团(7.5%)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虽然增长,但利润却分别下降56.2%和4.2%。人才短缺问题也制约企业发展,市人社局监测的150家重点企业技术工人缺口达2520人,如成山集团部分车间员工流失率达到30%以上;迪沙药业、好当家、天润曲轴等企业对高级管理和研发人才有强烈需求。另有好当家、福喜农牧、达因药业等用水大户反映工业用水紧张,用水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。
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情况较好,但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,如造船行业依然是“接单难、交船难、融资难”,以黄海造船为例,银行对该企业的授信额度由60亿元降至39亿元,同时去年完工应交付的一艘1.25万载重吨船舶因船东恶意弃船,导致该企业资金周转十分困难。一季度黄海造船实现收入2.1亿元,但利润只有152万元。新兴产业培育有待提高,新信息产业(10.6%)和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(8.9%)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低于全市工业增速0.5和1.2个百分点。
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依然不足。从工业企业办理电力增容业务看,虽然一季度办理电力增容业务户数(57家)比去年增加15家,但增容量(1.78万KVA)和净增容量(0.74万KVA)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8.2%和62.4%;从企业负债情况看,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44.27%,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在表明企业抗风险能力强的同时,也间接反映企业加大工业投入的意愿不足。
三、下步对策措施
针对上述问题,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,按照市委、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,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,全力确保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。在统筹抓好经济运行组织协调、煤电油等生产要素保障、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、两化融合、节能降耗等各项工作的同时,突出抓好以下工作:
(一)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。开展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,发挥好市级技改贴息资金的引导作用,筹备召开全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现场观摩调度会,加大技改调度考核力度,加快推进总投资440.83亿元的118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,争取上半年项目开工率达到100%,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,10个项目建成投产。
(二)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。一是推进创新载体建设。全力支持威高集团争创国家制造业(高性能医疗器械)创新中心;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办法,从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中选择30家进行重点培育,力争年内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。二是开展“引智强企”活动。依托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,筛选组织40家左右企业开展培训观摩和入企诊断活动;开展工业科技特派员试点,邀请中科院沈阳分院专家入驻企业,帮助企业培养引进人才、共建研发平台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
(三)组织开展高层次产业对接。围绕智能制造、“互联网+”等领域,近期重点组织豪顿华、克莱特风机等20家企业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对接。筹备召开全市船舶行业转型升级大会,邀请有关行业专家进行培训指导,推进船舶行业转型发展、走出困境。组织开展服务军民融合企业专项行动,邀请省国防科工办领导、专家来威进行政策解读和培训指导,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;筹备建立威海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,为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。
(四)争取各级政策扶持。紧盯国家、省产业政策导向,进一步完善市级重点项目储备库,发挥好项目评审专家库的把关择优作用,适时推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扶持。尽快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》,积极做好宣传解读和资金落实工作。邀请保险领域专家来威授课,指导企业用足用好首台套保险政策,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、开拓新市场。
(五)加大涉企服务力度。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。实施威海市企业家培育计划,上半年组织40名以上骨干企业家出国培训,组织30名大型企业负责人赴复旦大学学习,依托山东省企业培训基地培训企业家1000人次以上。二是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企业行动。会同市科技局、金融办和质监局等部门,在全市选择200家重点工业企业,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服务企业制度,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联系相结合,及时了解企业所急所需,对反映的困难问题登记造册、分类解决,帮助企业扫清障碍、快速发展。